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 航天日

航天日 • 回忆(二)| 太空回响《东方红》 走进电源人那些值得铭记的奋斗岁月

来源:中电力神     作者:18所站点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3日     浏览次数:         

  2020年4月24日,我们将迎来第5个“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日”是为了纪念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而设立的。作为中国航天的重要参研单位,十八所为“东方红一号”提供了可靠电源。空白的起点,简陋的设备……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用智慧与汗水,克服了重重困难,为中国开启了太空时代。

  今天,让我们跟随十八所“东方红一号”工程课题组技术副组长赵宗榕,一起见证奋斗的奇迹。

  太空回响《东方红》

作者:十八所退休职工  赵宗榕

  1970年4月24日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向全世界宣布这晚9点48分,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播放了从太空传来的乐曲《东方红》。全国各地的人们翘首仰望夜空中增加的明亮新星,激动得热泪盈眶。回首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往事历历在目。

  为了积极开拓航天事业,从60年代初期起,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为卫星工程安排的一批预先研究课题和设备研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为我国开展人造卫星工程研制做了必要的技术准备。1965年,中央同意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方案和第一二颗卫星在1970年左右发射的安排。当时,651设计院与我所联系,要我所研制第一颗卫星用锌银电池,该课题研制工作安排在第四研究室。

  那时候,我所建所还不到10年时间,就连建所前已经开展的我国最早的锌银电池研制组算上也不过十来年时间。就经验来说,我们只研制过通讯用开口式某型号锌银蓄电池,60年代初研制过我国第一代战略导弹用开口干式荷电锌银蓄电池。由于锌银电池在国外多为军用,可查到的资料很少,更不要说有关密封锌银电池的资料了。虽然知道苏联卫星用的是锌银电池,但详情无法知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好自力更生、从头摸索。

  要做密封电池,就要在电池密封后使用过程中不出气,而出气问题又恰恰是锌银电池共轭反应不可避免的,即有锌电极自然会放出氢气。空间应用的电池不允许有气体放出,否则在空间的高真空环境有爆炸的危险。课题组想尽办法研究减缓出气和消气措施,进行了大量试验。当时,课题组人员少,从投人试验到取得数据又要花几天时间,大家节假日也不休息,每天晚上给集气管换水、取数据,经过优选后确定缓蚀剂的添加量。试验做了--轮又一轮,大家终于找到了当时最佳的缓蚀剂和其适宜的添加量,为此后的电池密封奠定基础。

  此次星用电源兼顾了锌银电池原用的涂膏式锌电极和压成式锌电极的特点,首创了压成二一化成式工艺。那时的生产条件很简陋,既没有防汞通风处理设施,也没有合粉机。混合几公斤的负极粉完全是靠手工搓、辗、过筛,大家不怕吸入有毒粉尘,不顾自己汗流浃背,在工作台前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为耗粉量较大的负极板压制提供充足保障。

  为了产品早日研制成功,大家克服一切困难以工作为重。记得去北京五院的试验站做高真空热浸试验。为达到要求的真空条件,做一次试验要抽气许多天。我们两个同志倒班干,一个同志住亲戚家,每天从市里往北郊跑;另一个同志住在试验站。那时没有招待所,实验站有个放杂物的屋子,里面有张破旧的床,我们的同志就睡在那里,找了一件旧棉大衣随便盖着,撑过了试验的那些日子。

  1968年上半年,根据电源系统供电方案,我们设计了供电一周用第一个两层的试验电池组,经总体试验电性能达到要求,试验后供电方案又做了调整。1968年下半年,我所提供了一组供电两周用的三层电池组,参加总体第一次地面串联试验时顺利通过。通过进行复查质量活动,我们补充做了三层电池组的高温湿存放试验,试验证明了产品的设计及密封措施确实有效。至此,我所第一个全密封锌银一次电池组研制成功了。

  还记得1969年12月左右,是电池组出所前的总装阶段,电池组经过激活后处理就要进行注液口密封了。为了使注液口处清洁,要用酒精棉球擦拭残留的液迹。就在大家分头工作时,忽然一位操作者发现自己用来缠酒精棉球的镊子尖少了一截。大家都高度紧张了起来,因为一旦金属异物落入电池中,已装好的电池就会报废,失去的时间也无法补回,任务将前功尽弃!于是大家立刻开始仔细寻找,一定要把这2 mm左右的镊子尖找到。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家终于在一团棉球中找到了缺块,这才放下心来。

  两组发射星用电池组顺利出所,三个月后,“东方红一号”搭乘“长征1号”运载火箭,刺破苍穹抵达空间顶定轨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我们所顺利地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卫星电源的研制,这也是我所第一次承担空间工程任务,填补了我国一次全密封锌银电池的空白。在我所能源系统的保证下,星上各种仪器连续工作28天,超过设计指标,我们得到总体单位和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我所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用密封一次锌银电池组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鉴于“东方红一号”对中国航天技术的开创性贡献,卫星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十八所作为主要参加单位也载入史册。

打印  |  关闭